2025 |二十届四中全会 
公报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
加大欠薪整治力度。
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创新监管方式,发展创业投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
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扩大有效投资。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
依法有效盘活被查封冻结财产。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 
支持全球南方联合自强,加大援外力度,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